西藏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现有人口63万。
  

 

 

  日喀则地区
 

  西藏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 地区、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全地区国土面积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辖17个县(其中边境县9个)、1个县级市和1个县级口岸办事处。共有203个乡(区、街道办事处),1748个村(居)委员会。现有耕地125万亩,草场可利用面积1.14亿亩,森林覆盖面积146.2万亩。现有人口63万。除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土、满、苗、壮等十几个民族。
  西藏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全地区国土面积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辖17个县(其中边境县9个)、1个县级市和1个县级口岸办事处。共有203个乡(区、街道办事处),1748个村(居)委员会。现有耕地125万亩,草场可利用面积1.14亿亩,森林覆盖面积146.2万亩。现有人口63万。除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土、满、苗、壮等十几个民族。药材资源丰富,常用药品种有虫草、贝母、天麻、雪莲花、红景天、大黄等300多种,矿产资源开发前景较为乐观,太阳能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驰名中外。
  

 

  日喀则地区
 

  行署驻地日喀则市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汇合处的宽阔河谷地带,海拔3850米,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也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日喀则地区总土地面积为1760万公顷,耕地面积7.95万公顷,常年播种面积7.5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尚待开垦的荒地有3.3万公顷。全地区草场面积946.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为733.3万公顷。草场除湖泊沿岸水草茂盛的地带外,大多为高山草甸型牧场。藏南谷地是西藏草质最好的地区,"桑桑酥油岗巴羊"闻名全藏。宜林宜草河谷草甸有2万多公顷,这里水源充足草质良好,适宜发展人工草场,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巨大潜力。位于地区西部的仲巴、萨嘎、昂仁等县是重要牧场。
  全地区可采伐森林面积4.16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亚东、樟木、陈塘、绒辖等喜玛拉雅山南坡部分地区。广大河谷农区,适宜种植杨树、柳树等,也有了大量人工造林。但整体森林覆盖率只有0.24%。
  后藏是西藏传统的农区,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作物品种繁多。在河谷、湖滨地带和气候适宜的小气候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的作物种类。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冬小麦、油菜、豆类等,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在吉隆、定日、亚东等喜玛拉雅沟谷中,还出产玉米、谷子、荞麦等农作物。主要蔬菜品种有白菜、萝卜、莲花白、莴笋、菠菜、芹菜、韭菜、辣椒、西红柿、黄瓜、大蒜等几十种。部分地区还出产苹果、核桃等果品。当地群众还非常喜欢种植花卉,常见的有吊金钟、卓玛花、格桑花、月季、玫瑰、海棠等几十个品种。
  日喀则地区常见的林木品种有高山松、喜玛拉雅冷杉、喜玛拉雅云杉、桦树、西藏落叶松等,其中长叶云杉、铁杉、长叶松、喜玛拉雅红豆杉、雪松是特有的名贵品种。全地区还广泛分布着众多的典型高山植物,多呈座垫状,茎叶毛绒发达,形大而色彩艳丽,它们顶风 傲雪,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众多的野生植物中,许多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著名的有贝母、党参、虫草、天麻、雪莲花、黄芪、胡黄莲、红景天、当归、大黄、首乌、麻黄、车前子、草乌、紫苑等300余种。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家畜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山羊、绵羊、猪、鸡等。野生动物有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南坡亚热带、温带丛林中的小熊猫、长尾叶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钱豹、猕猴、野猪、河鹿、野猫等几十种。生活在雪线附近有雪豹、岩羊。在喜玛拉雅山以北的高原上有野牦牛、野驴、岩羊、羚羊、黄羊、盘羊、狐狸、野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獭等近百种。鸟类资源中有马鸡、藏雪鸡、秃鹫、黑颈鹤、血雉、鱼鸥、野鸭、斑头雁、红嘴鸥、棕头鸟、赤嘴鸟、太阳鸟、山雀、野鸽、斑鸠、麻雀等200余种。其中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颈鹤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日喀则地区河湖纵横,水面广阔,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都有可观的蕴藏量,鱼类资源主要由裂腹鱼亚科和条鳅属类组成,皮厚肉脂多而刺少,味道鲜美。亚东鲑鱼产于亚东河内,特别为人称道,是极为珍贵的渔业资源。
  日喀则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光明。根据普查,全地区18个县市,共发现矿床、矿(化)点及找矿线索234处,有金、银、锌、铅、锂、锑、汞、铜、铁、锰、铯、铬、硼、云母、砷、食盐、芒硝、钾、水晶、硫、磷、明矾石、煤、泥炭、油页岩、菱镁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种,其中硼砂储量较大。另外,谢通门县、拉孜县的金矿,日喀则市、仁布县的、白朗县的的铬铁矿等都极具开采价值。目前只有煤、硼砂、玉石、食盐、石灰石、大理石等被少量开采。日喀则地区的能源资源也极为丰富,除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外,尤以水能资源潜力巨大。据初步估计,仅雅鲁藏布江、年楚河的年径流量270亿立方米,天然水能蕴藏量1000余万千瓦。
  目前太阳能资源已得到广泛利用,城镇居民普遍使用了太阳灶,农村居民的太阳灶使用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地区也建立了太阳能实验站,太阳能温室、太阳能洗浴、太阳能取暖等方面也不断取得进步。全地区的地热温泉显现点有94处,拉孜县的西金泉、谢通门县的恰噶泉、亚东县帕里的康布温泉、萨迦的察绒温泉和定日县的高山温泉都十分有名,有着较高的医用价值。用温泉水洗浴,不仅可以解乏爽身、润滑肌肤,还能治疗胃病、肾炎、皮肤病、关节疼痛、神经麻痹等症。昂仁县的达甲泉是全国最大的间歇泉,水温高达85℃左右,沸泉口近百个,喷出水柱高达四、五十米,景象十分壮观。矿泉水资源分布也极为丰富,大多含有碘、锶、锌、硒、钙、锂、钠、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对治疗胃病、促进骨骼发育,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甲状腺肿大等有一定的疗效。最有名的是岗巴县的曲登尼玛矿泉水,传说是由莲花生大师所赐,历来是西藏著名的功德俱全的"圣水"。在江孜、定日、日喀则等地也有上好的矿泉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地处喜玛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处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与年初河汇合处的冲积平原地区,东依西藏首府拉萨;南靠喜马拉雅山;西连阿里高原;北接藏北高原。位于东经88°3′~ 88°8′,北纬29°9′~ 29°7′。距西藏首府拉萨277公里。
  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流经日喀则市,境内长度115公里。年楚河是日喀则市的另一条重要河流,年楚河自南向北流入雅鲁藏布江,境内长度33公里。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起伏大是日喀则市地势的主要特征。市区现状形成南北长,东西短的带状城市。平均海拔3840米。日喀则市北与南木林县;西北与谢通门县;西南与萨迦县;东南与白朗县、江孜县相接,土地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市属于藏南珠峰地区东北部的一部分河谷地区,属于喜玛拉雅褶皱带的一部分,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击、断裂缝合带的典型地段。
  根据地形地貌大约可分为三大部分:东北部(即江当乡)为高山湖泊沟谷区,相对高差在1000~1800米;东南部(即沿河两乡)为低山宽谷冲积平原区,相对高差在200米~300米,河谷宽约5~10公里;西南部(即曲美乡)为高山宽谷区;相对高差在500米以上,谷底宽5~8公里。
  日喀则市海拔为3847.3米,海拔最高点为5820米(夏普巴南峰),最低点3760米(雅鲁藏布江出境处)。境内山峰耸立、河流纵横、湖泊广布。
  日喀则地区有横亘全境南部的喜玛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一条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两端呈北西和北东向,中间向南突出成弧形,山势高峻,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全市境内高于4500米的山峰共有78座,其中高于海拔5500米的山峰6座。
  日喀则地区境内雅鲁藏布江流水长约1800公里,穿流日喀则市河段长115公里,自西向东流经东嘎乡、聂日雄乡、城北办事处、边雄乡、江当乡、年木乡和联乡,雅江两岸多农田。
  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南侧的一大支流,它发源于喜玛拉雅山良岗岗日峰北坡的现代冰川——明湖,全长108.4公里,流经日喀则市河段长33公里,自东南向西北流经甲措雄乡、曲布雄乡、城南办事处和城北办事处,另外还有纵横交织的季节性河流37条。
  日喀则地区 - 历史沿革
  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
  

 
  日喀则地区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依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今年楚河一带)和“如拉”(今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界定的“后藏” 区域有所变化。但是,对于现在的日喀则地区来讲,仍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因此,根据历史事实,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
  日喀则原称“年曲麦”或“年麦”(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这里虽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凉之所。
  公元八世纪,吐番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赞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椰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公元十一世纪,萨迦王朝时,年麦已具“城镇” 的雏形。
  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便叫做桑主孜(意为如愿以偿,选址在今日喀则),取名为溪卡桑主孜。在宗山建造了宗政府。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主孜,简称为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日喀则始有建置。
  公元1447年(明正统12年),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在一大贵族的资助下,开始主持兴建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的建设对日喀则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随即以扎什伦布寺为中心逐渐扩展开来。
  日喀则的兴盛,还是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24年间。1618年,藏巴汗噶玛彭措朗杰以后藏为据点,推翻了支持格鲁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建立了第悉藏巴汗地方政权,首府设在桑主孜旧喀则)。
  

 
  日喀则地区

  藏巴汗统治时期,对宗山进行了扩建,使宗山成为当时西藏境内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日喀则市一度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游客不断往来,日喀则市城廓也得到了不断建设。
  1634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研究决定遣派专使前往天山南路向蒙古和硕部的贵族首领固始汗求援。1641年固始汗率兵攻人日额则,统治西藏地方约24年的藏巴汗政权宣告结束。1642年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登上汗王宝座,便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13万户奉献给五世达赖刺嘛,将桑主孜建筑的宫殿全部拆除(木料运回拉萨,以扩建大昭寺和修建布达拉宫),将卫。藏地区行政事务托付给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并于1642年建立了由格鲁派管理的西藏地方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因达赖居于哲蚌寺甘丹颇章而得名)。达赖喇嘛居于前藏,固始汗本人率兵驻后藏日喀则(后移驻拉萨)。
  由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的杰出贡献,1643年,固始汗赐给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固始汗把后藏十个溪卡,全部献给扎什伦布寺,以作僧众的供养。从此扎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日喀则市也就成为后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910年2月由于清末治藏政策失误,加之英帝国主义作祟,西藏政局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1940年2月5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特准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位;1949年6月3日李宗仁颁布命令,特准十世班禅继位。这一时期,日喀则市基本上没有发展。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则、江孜分设二个分工委。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日喀则、江孜分设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基巧办事处(相当于现在的地区)。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全面发动了背叛祖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1959年3月~1961年10月,历时两年多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各分支机构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通过了边平叛边改革的决议。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市1959年开始民主改革,1959年10月日喀则专区成立,辖11个县。(当时西藏自治区行政辖七个专区、一个市)。1960年西藏全区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革。1962年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为日喀则专区,辖18个县。
  日喀则地区 - 人口民族
  至1997年日喀则地区总人口为609228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为554704人,占全地区人口的91.1%。全地区总人口约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3人,人口相对集中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牧区人口分布较为稀少。
  日喀则地区民族构成上藏族占人口总数的97%,此外还有汉、回、蒙古、土、满、苗、壮等15个民族,另有夏尔巴人1875人。
  日喀则地区 - 风土人情
  亚东,藏名桌木,意为险峻谷,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亚东地势北高南低,全县自帕里向南延伸,呈北宽南窄的条形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西藏其它地方不同的丧葬习俗——火葬。据当地的人讲,由于亚东群山环抱,很少有秃骛下来,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选用火葬。火葬,在亚东藏族中是一种高级的葬法,由于葬法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很高,所以其仪式也比较隆重。现根据所见所闻对亚东丧葬的过程做一简要介绍。
  

 
  日喀则地区

  一、尸体的处置
  人一断气,主家马上派人通知亲属及近邻,同时要派一位直系亲属去自己信仰的寺院占卜算卦,确定火葬的日辰,死者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待人求卦回来后,方能确定。下一步就准备对尸体进行处理,与主家关系比较密切的近邻就用温水(温水中有藏红花等藏药〕。替死者擦洗一遍,然后在死者的眼耳、鼻等隙中塞满鲜稣油,把死者的两手、两脚交迭在一起,捆成胎儿形,从头到脚,不许有裸露肌肤之处,然后装到棺材里头(棺材是木材做的正方形),把棺材放到堂屋的地板上,堂屋本身摆满酥油灯,在这三天当中,有喇嘛白天黑夜的进行诵经,尸体的处置就是这样。
  二、具体过程
  火葬者的遗体,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头两天主家守护死者,到了要火化的前一天晚上,全村各户至少来一人,大家在死者家静坐一夜,表情十分严肃认真,只是默默喝酒、喝茶。清晨四点左右,大家就开始早餐,七点左右,主家给死者敬献哈达,然后全村各户要来人给死者敬献哈达,献完哈达,四个年轻力壮的人抬起棺材往火葬场走,亲属把死者送出大门。
  到了火葬场,可看到一座石块垒成的塔状建筑物,将死者从塔口放置在摞好的“井”字形柴禾上,转好头向,活佛在死者头前的平地上画八卦图,点燃火,边烧边念经,火葬也同时开始,烧完之后丧葬也告一段落,即干净、又不上坟扫墓,只是根据自家情况念大、中、小经。三天之后,死者直系亲属派人去收拾烧后的骨灰,打开塔门,依据骨灰上留下的脚迹,可推断死者的转世,如:骨灰上留下狗爪印,即说明死者转世为狗,以此类推。至此,火葬仪式全部结束。
  日喀则地区 - 经济概况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日喀则地区根本谈不上现代工业,民间传统的手工业也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传统的手工业匠人被视为卑贱阶层,备受歧视。民主改革以后,日喀则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才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长足进步。现在全地区有电业、化工、机械、建材、林业、汽车修配、食品、文教用品、矿泉水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企业。民族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金银加工、毛革制品、卡垫生产以及旅游产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的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以塘河电厂为骨干的水利发电设施,改变了日喀则点油灯的历史,城镇以上各类工农业企业738家,从业人员11300人,199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是1959年的1000倍,1965年的29.3倍。根据1996年的最新统计,全地区的发电量达5010.95万千瓦小时,原木产量5495.23立方米,锯材3648.04立方米,加工面粉3318.9吨,纺织卡垫7323.38平方米。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
  

 
  日喀则地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则地区的交通"出门凭双脚,运输靠驮畜,山坡羊肠道,过河溜铁索"。1954年,年楚河发生大水灾后,国家大力帮助抗灾的同时,又拨出专款以工代赈,修建了日喀则至江孜、江孜至亚东、拉萨至江孜的公路。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中尼公路、拉(孜)普(兰)公路等干线。90年代初,又新修了曲水至日喀则公路。现在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已形成网络,中尼公路横贯地区,日江、拉亚、拉普等干道辐射东西南北,全地区通车里程近8000公里,比1975年增加了一倍,各县乡都基本通公路,路况等级也不断改善。
  全地区拥有各种机动车辆5000余台,年货运量达12.85万吨,客运量近10万人次。英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曾在江孜、亚东设立商务办事处,并相应在这些地方建立了邮政业务。西藏和平解放后,很快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了新西藏的邮政建设。到1959年时,日喀则地
  

 
  日喀则地区

  已设立邮电局(所)12处,邮路总长度179公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邮政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到1994年,全地区邮路长度2745公里,农牧区投递线路9178公里,电报电路23路,长途电话98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5568门,全年邮政快件57432件,邮政储蓄余额达530余万元,邮电业务总量达350.21万元。据1996年最新统计,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已迅速提高到745.35万元。1988年后藏地区的光缆通讯开通,大大加快了邮电事业的发展,绝大多数县和大多数乡已通电话,国际国内程控电话、漫游移动通讯、无线寻呼等使日喀则与世界越来越近。